十二时辰表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勤劳的古代人民会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在上一节中我们给大家讲到了——子时(夜半)、丑时(鸡鸣)、寅时(平旦)、卯时(日出)。那我们接下来继续看一看古代人的一天是怎样的。
1、食时,是古代中国人民“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自古以来,美食都是叫醒自己最好的闹钟。尤其在古代,看中的正是早餐所提供一天的动力。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而在生活节奏超快的现代,大部分人都可以用睡懒觉、来不及准备等诸多借口作为不吃早餐的理由。但不吃早餐,工作、学习的效率会下降,我们的胃就好像一个食物加工的袋子,我们所吃进的食物都要经过胃消化吸收。当胃里没有了食物,时间久了,就会感到胃痛,再加上没有食物供给能量,常常会出现头昏、无力、心慌、出冷汗等。所以早餐一定要吃饱,以使身体得到正常发育并保持健康状态。
2、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那么这个隅(即斜角)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这个时间段是我们一天当中工作效率最高的阶段,也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所以,可以适当调整工作的顺序,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隅中去干,可能就会事半功倍。
3、日中,是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如宋·邵雍《日中吟》:“日中为噬嗑,交易是寻常。”在古代,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而且,日中适合补睡的一个时间段。午睡是人体保护生物节律的一种方法。午睡不仅可以消除由于白天工作的紧张,还可以消除烦躁并保持良好的情绪。另外,午睡还可以弥补由于夜间失眠造成的影响,因此,午睡可以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4、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在这个时间阶段,正是人们小息纳凉休闲时刻。因为这个时间段也是人一天中,最为舒适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陕西事业单位考试平台立场。
|